2021心理学考研知识点:注意的理论

2020/9/16 11:07:55 来源: 网络
分享: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学相关知识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市场对心理学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扩大,心理学专业也就成为了考生考研报考的热门选择。为了帮助考生更好的复习,海天考研准备了以下2021心理学考研知识点之注意的理论,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场景一:

  在一个班级的联系会上,你正专注于同学的表演,对周围其他人的谈话充耳不闻,但是如果你从他们的谈话中突然听到自己的名字,你会有什么反应?

  场景二:

  美国东方航空401航班在即将飞达迈阿密国际机场时,前轮指示灯突然不亮,三名机组人员同时专注于查看灯泡的问题,而忽略了控制飞机的自动驾驶仪,恰巧飞机高度测量表也失灵,飞机开始下滑,直至离坠毁8秒钟时,副驾驶才注意到高度测量表的问题,但为时已晚iexclshyiexclshy

  意识是一个以一定阈限为境界的有限领域,任何心理内容只有进入这个领域,才又被领会的可能。在这个领域内有一个范围狭小的中心区域,心理内容只有进入这个中心区域,才会获得最大的清晰性和鲜明性,这个中心区域被称为iexcl注意焦点iexcl±。也就是说注意是心理内容的清晰领会状态。

  构造主义心理学:

  冯特(1908)《情感和注意心理学》

  机能主义:

  W.James(1892)《心理学教科书》

  行为主义

  认知心理学

  实验一:向被试的右耳呈现3个数字,同时向左耳呈现另外3个数字(呈现的速度为每秒2个数字),如:

  右耳:4.9.3

  左耳:6.2.7

  被试可以用两种方式再现:

  ①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接收的信息。(正确率65%)

  ②以双耳同时接收到的信息为单位,按顺序成对地再现。(正确率20%)

  实验二:

  左耳(追随耳):There is a house understand the word.

  右耳(非追随耳):Knowledge of on a hill.

  被试都报告为:There is a house on a hill.(声称这是从一只耳朵听到的)

  实验三:

  向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一些刺激,其中包括一些靶子词。这些靶子词呈现在右耳或左耳的数量相同,但呈现的顺序是随机的。

  要求被试不管右耳还是左耳听到靶子词,都要作出分别的反应。

  实验结果:右耳和左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达到59%-68%。双耳的反应率很接近。

  一、注意的过滤器模型理论

  人类信息加工系统的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对所有同时撞击感官的刺激都进行完善加工,所以,人们总是选择重要的而忽略其他的。

  对注意的研究是从信息缩减问题开始的,其核心问题也就是对信息的选择分析。

  (一)单通道的过滤器模型

  这一过滤器模型是英国心理学家Broadbent(1958)在双耳同时分听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较早的注意模型。

  因为这种过滤器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它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因而,被称之为“单通道模型”。

  对于实验结果Broadbent认为,每只耳朵相当于刺激输入的一个通道,而过滤器只允许每个通道的信息单独经过。

  支持证据:

  Cherry(1953)使用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耳程序的实验,其实验结果支持过滤器模型。

  实验结果表明:被试能很好地再现追随耳的信息,而对非追随耳的刺激,除了一些物理特征变化(如语言由男声变为女声)能觉察之外,他的任何东西都不能报告,甚至当非追随耳的刺激由法语改为德语、英语或拉丁语等的变化都觉察不到。

  (二)过滤器衰减模型

  Treisman(1964)提出衰减模型,过滤器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耳)的信息经过,也允许非追随耳的信息经过,只是非追随耳的信号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但其中一些信息仍然可得到高级加工。

  对于实验结果认为:当有意义的材料,分开呈现在追随耳和非追随耳时,被试会不顾主试的事先规定而去追随意义。这只有在过滤器允许两只耳朵的信息都能经过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即人可同时注意两个通道的刺激。

  (三)反应选择过滤器模型

  多伊奇(1963)提出了反应选择模型,诺曼(1968.1976)加以修订。他们认为由感觉通道输入的所有信息都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知觉加工,并加以识别。而注意选择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即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其选择标准是刺激对于人的重要性。

  对于实验结果研究者认为:右耳和左耳对靶子词分别做出反应的反应率很接近,意味着双耳信息都得到了知觉识别与加工,注意的选择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反应的选择上。

  衰减模型和单通道模型的基本共同点

  ①两者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过滤器来加以调节

  ②两者都认为这种过滤器的位置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因而,这种注意选择都具有知觉性质。

  为此,在当前的认知心理学中,多倾向于将这两个模型合并,称之为过滤器--衰减模型,并将之看作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

  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比较

  Treisman和Geffen(1967)为了验证以上两种模型,设计了一个双耳同时分听实验,在此实验中既设置了追随耳程序(即让被试复述追随耳中所听到的项目),又设置了追随靶子词的程序(即在同时呈现给两耳的刺激中,分别随机地安排一些特定的靶子词,并要求被试无论是追随耳还是非追随耳听到靶子词时,都要做出反应,分别记录两耳对靶子词的反应次数)。

  可以做出如下?:

  若追随耳能听到靶子词并做出反应,而非追随耳听不到并不能做出反应…

  若追随耳和非追随耳都可听到靶子词并做出反应,但追随耳对靶子词的反应次数应多于非追随耳…

  若追随耳和非追随耳都可听到靶子词并做出反应,并两耳对靶子词的反应次数接近…

  实验结果:追随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是86%,而非追随耳的反应率是8%。这一实验结果有利于衰减模型,支持知觉选择模型。

  多伊奇等(1967)对以上实验设计提出批评指出,在Treisman的实验设计中,两耳实际上处于不等的地位:

  ①一耳为追随耳,另一耳则不是

  ②在追随耳一方,对靶子词既要复述(即追随),又要做出敲电键反应,即要做出两次反应而在非追随耳一方仅对靶子词做出敲击反应,即一次反应。

  这种设计会造成追随耳的信息比非追随耳的信息更重要,因此,追随耳对靶子词的反应次数比非追随耳的要多得多。

  Treisman和Riley(1969)听取了Deutsch等人的批评意见,又重新设计了一个实验。在新的实验中,要求被试当从追随耳中听到靶子词后,不要对其进行复述,使两耳在接受靶子词的条件上一致,其他安排与前一实验相同。

  结果:追随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为76%,而非追随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为33%。此结果仍然支持知觉选择模型。

  从反应选择模型的角度来分析,这一新的实验设计仍然使两耳处于不等的条件。这不仅仅因为一耳被确定为追随耳,而且即使就靶子词本身条件来看,两耳也没有保持相同条件,即当追随耳的刺激受到逐个复述,而听到靶子词时停止复述,这反而会使靶子词显得突出而变得重要,以致影响反应输出,使追随耳的反应率高于非追随耳的反应率。

  主张知觉选择模型的研究者,一般都运用附加追随耳程序的双耳分听的实验方法。这种实验方法将注意引向一个通道,然后再来分析和比较两个通道的作业情况。可见,他们所研究的是注意的集中性。

  支持反应选择模型的研究者,一般都运用不附加追随耳程序的靶子词的双耳同时分听的实验方法。这种实验方法使注意分配到两只耳朵中,可见他们所研究的具体问题是注意的分配性。

  由于这两种实验方法和研究的具体问题不同,所以它们必然会反映在实验结果上,并影响理论分析。

  目前,对于这两类模型,心理学界还没有充分依据来肯定一个而否定另一个。然而,从研究方法和研究的具体问题而言,这两类模型似乎还不至于像双方所想象的那么对立。

  二、注意能量有限理论

  无论是知觉选择模型还是反应选择模型都是以认知系统的加工能力或资源有限作为出发点的但前面的模型并没有用这种思想来具体说明注意。

  从70年代开始,一些认知心理学家已经开始避开注意过滤器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而把能量有限当作注意工作机制来解释注意。

  注意能量分配模型

  Kahneman(1973)在《注意与努力》一书中提出注意能量分配模型。该模型认为人可利用的资源总是和唤醒相连的,其资源的数量可随各种情绪、药物、肌肉紧张等因素的作用而变化。

  而分配方案则要受制于唤醒因素可利用的能量、当前的意愿、对完成作业所要求能量的评价以及个人的长期意向,在这些因素作用下,所实现的分配方案就体现着注意的选择。

  对完成作业所要求能量的评价是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唤醒水平,使可利用的能量增加或减少,而且极大地影响着分配方案

  个人长期意向反映着不随意注意的作用,即它要求将能量分配给新异的刺激、突现刺激和自己的名字等当前意愿体现着完成当前作业的要求和目的等。

  从这个模型可知,只要不超过可利用的能量,人就可同时接收两个或多个输入,或者从事两种或多种活动。

  资源有限过程:若某作业因受到所分配的资源的限制,而不能有效地完成。但一旦能得到较多的资源,这种作业就能顺利地进行,则称之为资源有限过程

  材料有限过程:若某作业因受到其质量低劣或记忆信息不适当的限制,当时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该作业操作水平,则称之为材料有限过程。

  双作业操作的互补原则:在进行双作业操作过程中,如果一个作业的操作所需用的资源增加多少,就会使另一作业操作可得到的资源相应地减少多少。

  这一原则的提出是基于认知容量有限的三个假设:

  首先假设刺激之间的干扰是非特定的,即同时进行两件事时所产生的问题并非这两件事互相干扰,而是进行两件事需要的资源超出我们所供应的范围。因此只要这些活动不超过所需的资源数目,我们便能同时进行这些活动。

  第二假设当这些活动所需的总资源要求超过既有容量时,要同时进行第二件事,必然使第一件事的反应退步。

  第三假设分配决策有弹性,能发生变化来适应刺激的资源需要。

  支持实验

  被试要同时做两个实验项目:

  主要项目(即被试必须集中注意的)是字母配对项目:视觉警告信号出现后,被试先看到一个字母,如T,约持续50ms。第二个字母于1s后出现,被试决定是否与第一个字母相同,以按键表示。如果字母相同,被试以右手食指按键,如果字母不同,被试以右手中指按键。

  第二个实验项目是听觉侦察项目,以耳机呈现声音刺激几次,被试若听到声音,则以左手食指尽快按键表示。

  第一点显示声音出现在警告信号之前,侦察出声音的平均反应时间,这点是作为比较的基础

  如果声音出现在字母前,合理的假定是认为被试能集中所有注意力在声音上反之,声音出现在字母后,很可能由于被试把认知资源分配在主要实验项目上,而增加反应时间

  当警告信号出现时,及稍后,声音侦察反应时间减少。警告信号的功能是在增加被试的警觉性,增加可用资源

  在第四点的反应时间最少,这是当被试已辨认出第一个字母,声音立刻呈现的情形

  (以上证明了第一个假设)

  警告信号的警觉效果并不持久,在延长时距中(即第二个字母尚未出现),被试可能从感觉记忆中引出第一个字母的代码,并在工作记忆中产生较持久的认知代号,这解释第6点增加反应时间的理由。

  反应时间增加最多的是第7点和第8点,在这两点以上,第二个字母已经出现,被试忙着分类、辨认并判断。这些活动占用了被试大多数的可用资源,剩下少之又少的资源来处理声音。

  (以上结果证明了第二个假设)

  三、两种加工过程及特征整合论

  在能量有限理论的前提下,Schneider和Shiffrin(1977)提出了两种加工过程理论iexclordfiexclordf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加工。

  他们认为,控制性加工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由于这种加工受人的意识控制,所以称为控制性加工,又称注意性加工

  自动加工是不需应用注意,无一定的容量限制,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加工,并且一旦形成就难于改变。

  (一)练习与自动加工

  自动加工与练习有密切关系:

  Shiffrin和Schneider(1977)视觉搜索实验:实验中要求被试在一系列字母中搜寻目标字母,而目标字母数从1~6个随机变化因变量为反应时间。

  结果:未经练习的被试,其反应时随目标字母数增加而增加经反复练习的被试,其结果是他们搜寻6个目标字母与搜寻1个目标字母的反应时间几乎相同。

  实验支持

  Shiffrin和Schneider的记忆扫描实验:先让被试识记1~4个项目,然后再视觉呈现再认项目1~4个,要求被试判定在再认项目中是否有以前识记过的项目,“有”按yes键“无”按no键。

  在实验中,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设置两种条件:不同范畴条件,相同范畴条件。

  实验结果:

  在相同范畴条件下,当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均为1个时,要达到80%的正确反应率,再认项目的呈现时间需120ms而当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均为4个时,要达到70%的正确反应率,再认项目的呈现时间需800ms。

  在不同范畴条件下,不论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的数量多少,再认项目的呈现时间只需80ms,就可达到80%以上的正确反应率。

  Schneider和Shiffrin认为,在相同范畴条件下,被试所进行的是控制性加工。它将再认项目与识记项目逐个按顺序比较,直到匹配为止。

  在不同范畴条件下,被试从字母中搜索出数字或从数字中搜索出字母。他们所进行的是自动加工。

  由于采用加工方式不同,所以表现出判定速度的不同。

  Neisser(1967)的理论观点:

  Neisser最 先提出前注意加工和集中注意加工。前注意加工是自动的,可能是平行的加工集中注意加工则是系列的加工。

  注意在概念驱动和数据驱动的共同作用下引导知觉的。

  (二)特征整合论

  Treisman(1977.1980)吸取了由Schneider和Shiffrin所提出的自动加工和控制性加工的思想,特别是吸取了Neisser所提出的前注意加工和集中注意加工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特征整合论,力图将注意与知觉的内部过程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特征整合论的核心是将客体知觉过程分成早期的前注意阶段和特征整合阶段。

  知觉在前注意阶段是对特征进行自动的平行加工,无需注意,而在整合阶段,经过集中注意将诸特征整合为客体,其加工方式是系列的。

  特征是某个维度的一个特定值,而客体则是一些特征的结合。例如,图形、颜色都是维度,三角形、红色则分别为这两个维度的值,而红色三角形是红色和三角形这两个特征值所组成的客体。

  实验支持

  向被试视觉呈现1~30个不同颜色的字母,要求他们从其中搜寻一个特定的靶子,这靶子或者是一个客体(如绿色的字母T),或者是一个特征(如兰色的字母或一个字母S)。记录被试的反应及所用的时间。

  结果:当靶子是一个客体时,呈现的项目数量对观察靶子所需的时间有很大影响,项目数越多,所需的时间也越长。

  当靶子是一个特征时,呈现的项目数量对觉察靶子所需的时间没有实际意义的影响。

  非对称性搜索实验

  非对称性搜索是指,在若干个甲类项目(干扰项)中搜索一个乙类项目(靶子),与同样的乙类项目(干扰项)中搜索一个甲类项目(靶子)。

  两者的搜索速度有显著差异,即出现非对称现象。(图)

  向被试呈现一些刺激卡,所有的刺激分(a)、(b)两类,如下图所示。在(a)类中靶子是0.干扰项是Q而在(b)类中靶子是Q,干扰项是0.

  在所有的刺激卡中靶子只有一个或无,而干扰项则可根据实验要求设置不同的数目。靶子和干扰项在画面上的位置每次都是不同的。在每次试验前,告之被试何为靶子,然后用速示器呈现。要求被试按键作出“有”或“无”的反应。

  结果发现:在(b)类刺激卡中搜索Q要显著地快于在(a)卡中搜索0.

  解释:在(b)卡中搜索Q,只需判断画面中有无一竖线,就可作出反应,不重要虑竖线在哪个位置或与哪个圆相交。这种搜索属前注意加工的快速过程,是以平行方式实现的。

  在(a)卡中搜索0.则需要对画面上的每个项目依次扫描,以判断哪个圆不与竖线相交,需要将注意依次集中于有关的位置。这种搜索属集中注意阶段的慢速加工,是以系列方式实现的。

  前注意阶段的加工原则是表征“特征有”,而不表征“特征无”。

  四、注意的促进和抑制

  过滤器理论认为进入注意区域的内容将接受进一步的加工。

  能量有限理论认为注意是一种可分配的加工能量。

  特征整合论认为在不注意的条件下能在某种程度上加工一些信息。(这些都说明了注意的促进作用,即注意可以引起进一步的认知加工)

  涉及注意选择性机制主要有两种理论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选择的主要作用是使专注信息得到进一步加工(即目标激活)。

  另一种观点认为,选择具有双重机制,即专注信息的进一步加工和被忽略信息的积极抑制相结合(即目标激活和分心物抑制)。

  (一)负启动效应

  启动效应是指先前的加工活动对随后的加工活动所起的促进作用。

  起促进作用的启动效应被称为正启动效应或促进性启动效应

  起抑制作用的启动效应则被称为负启动效应或抑制性启动效应。

  负启动实验的方法学思想:如果在专注刺激的选择期间,一个被忽略信息的内部表征是与抑制相联系的,那么对要求相同内部表征的一个随后的刺激加工就会象先前被忽略的信息一样被削弱。

  实验支持

  向被试呈现用红、绿墨水书写的两个部分重叠的英文字母,红字母为目标字母,即要求被试又快又准地读出字母绿字母为分心字母,要求被试不理会它。并且设置3种条件:

  控制条件,即每次试验中目标字母和分心字母都是不同的

  分心字母启动条件,即在启动显示中的分心字母将作为探测显示中的目标字母

  重复分心字母条件,即分心字母在各试验中保持不变。

  结果:分心字母启动条件下的反应时最长,并且与控制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异显著。

  (二)关于负启动的起因

  反应压制(response suppression)

  认知去活化(cognitive deactivation)

  编码协调(code coordination)

  认知阻塞(cognitive blocking)

  S-R映射(S-R mapping)

  情景恢复(episodic retrieval)

  以上就是2021心理学考研知识点之注意的理论,欢迎考生们继续关注海天考研网专业课备考栏目,更多考研干货等着你哦!

  2024考研人数已公布,达438w,考研热度依旧火热!如何备战2025考研?哪个考研专业适合自己?在职考生如何备考?考研知识点繁多,择校困难大,和海天考研咨询老师聊一聊。网课面授多项选,专业辅导1对1全年集训随时学!

中间广告图.jpg

活动专题